為健全宗教團體組織發展,內政部重新研擬「宗教團體法」草案,於7日部務會報審議通過,未來宗教團體將可依本法登記為「宗教法人」,並規定「宗教法人」每年須將財務報告報主管機關,年度收支達一定金額以上更應經過會計師簽證,如有對外募集財物,相關資訊也應提供查詢或公開,本草案預計於104年5月底前報請行政院審查。
內政部表示,「宗教團體法」草案曾分別於90、91、94、97年依程序送請立法院審議,這次重新研擬的「宗教團體法」草案,主要從憲法保障信仰宗教與集會結社自由的角度,以及尊重宗教組織自主的前提下,創設「宗教法人」,讓宗教團體在成立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外,可依其宗教組織傳承制度,選擇依本法成立「宗教法人」。
為妥適處理宗教團體財務相關問題,草案規定「宗教法人」每年必須將財務報告報主管機關,年度收支達一定金額以上則應經會計師簽證。「宗教法人」對外募集財物,也應將提供者的姓名、金額或內容相關資訊,對外公開及報主管機關備查,以昭公信。此外,同時規範宗教團體使用公有非公用土地的申請要件與一般團體相同,可依公產管理法規辦理土地的出租、讓售或委託經營。
內政部指出,這次草案也參採各界意見及因應宗教團體發展需求,對於目前萬餘座登記有案寺廟,如無法或不願轉換為宗教法人,在不違反公益原則下,規定得繼續運作,以維護其既有權益。
內政部強調,憲法明定人民有信仰宗教與集會結社自由,為解決監督寺廟條例僅適用佛、道等我國傳統宗教,以及讓各宗教能按其既有宗教組織制度運作,並適度規範「宗教法人」財務公開,有必要制定「宗教團體法」。本草案將依法制作業程序,報請行政院審查,經行政院院會通過後,轉請立法院審議,希望能儘速完成「宗教團體法」立法程序,以健全宗教團體組織發展。